教练技术,传统培训转型的未来

本文发表于《培训》杂志中国企业人才优秀案例2024-2025下册


记得2005年7月,我首次参加《培训》杂志举办的“全国知名培训机构交流会”,与参会的300多名培训机构负责人、培训讲师及咨询顾问交换名片时,写上“企业教练”头衔的只有我一个人。而多年而多年之后的当下,教练技术在培训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也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特行业,教练队伍不断壮大。在全球范围内,教练技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一门名为“教练学”的社科学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般而言,教练分为个人教练和企业教练:个人教练主要关注个人的心灵成长、心态和情绪等,服务领域以个人成长、家庭婚姻、亲子教育等为主;企业教练更多关注组织发展和组织绩效的提升,服务领域包括企业或组织绩效、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等。

与企业培训密切相关的企业教练,分为企业内部教练(又称管理教练)和企业外部教练(又称商业教练)两种。在中国知名企业中,如一汽集团、航天、中石化、中国移动等都在企业内部培养管理教练,目前至少有数十万名企业内部管理精英成为管理教练;而纵观企业外部教练的发展,从2004年启动的国际注册企业教练到今天的职业商业教练的培养,许多教练培训机构为中国教练行业培育了大量的专业教练。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企业培训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教练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教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谈起,进一步剖析教练技术如何为培训行业带来冲击与影响;同时,围绕多数人的一个疑惑给出我个人的思考与解答--教练技术可以替代培训吗?


三次冲击:
教练技术对行业影响不可小觑

中国教练技术从1996年引入以来,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从技能技术训练到管理能力提升从各自为战到认证标准化…我认为,教练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后对培训行业产生了三次冲击。
第一次冲击:训练式教练培训
1996年,汇才、亚洲行等教育机构将“教练技术”的理念带入中国大陆。从此,基于个人心态的教练技术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1996年至2004年是企业教练在中国发展的萌芽期,此阶段的教练技术以训练为主。
训练式教练培训的出现,让中国培训行业涌现出一批训练式教练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00多家培训平台,近千万人参加过这种训练式培训。
2019年,全国训练式教练培训平台遇到新的挑战。目前,训练式教练培训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之中。
第二次冲击:管理教练技术
2001年7月,以知名企业及上市公司为服务对象的专业企业教练服务机构“坤烨”在深圳成立。自此开始,基于组织发展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管理教练技术培训开始服务中国企业。
2002年到2014年是教练技术的快速普及时期。中国本土教练培训机构,诸如深圳坤烨、上海佳煊、北京达德路斯等,让管理教练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步入了“快车道”。
据统计,自2001年开始,教练培训机构的迅猛发展,让10万名以上企业内部管理精英成为管理教练,训练出1000多名国际注册企业教练、专业教练及职业商业教练:培训授权了100多名管理教练导师,为交通银行(教练文化)、LG(高管教练)、一汽集团(管理教练)、百利集团(战略教练)、中航工业(领导力教练)等中国100多家知名企业、上市公司完成近百
个商业教练项目。
与此同时,《管理教练-知识经济企业管理新技术》和《管理教练-以成果为导向的价值管理模式》两本管理教练的专著相继出版,中国培训行业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练版权课程。
目前,管理教练技术培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培育更多的授权导师,培训更多的企业管理精英成为管理教练
第三次冲击:ICF专业教练认证培训
2009年,国际教练联合会(简称“ICF”)引入中国,ICF专业教练认证培训机构开始为中国培训与认证专业教练。2017年3月,“企业教练研究中心”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所成立,标志着我国企业教练学科和教练能力测评认证培训项目进入操作阶段;2019年12月,该学术组织改名为“教练学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将建立和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化教练学体系。
无独有偶,2021年6月,达德路斯也推出两大课程计划:授权导师发展计划(ATDP)和商业教练发展计划(BCDP),开始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教练版权课程授权导师及职业商业教练,满足中国企业对企业教练培训及商业教练服务的需求。
截至2024年2月,中国持证教练人数共1491人,对比过去3年,这一数字增长了83.85%。其中,PCC(专业级教练)持证人数增长了129%,MCC(大师级教练)持证人数增长了192%,增长率远超国际范围。
从我在行业内的多年观察来看,目前ICF中的各技术流派,基本上是在“学习”层面培育专业教练,其教练内容的本土化、实践化不强。例如,他们多采用预设好的内容进行对话练习,并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演练,无法从“学教练”转向“用教练”。因此,国际专业教练的本土职业化,也许是目前ICF各流派教练在中国遇到的最大难题。


三种模式:
教练技术为传统培训带来转型机会


回到我在前文提到的问题:教练技术可以替代培训吗?立足当下行业现状,在我看来,比较严谨的回答应该是:目前,教练技术还不能完全替代培训,但能够为传统培训行业带来转型机会,帮助行业迎接当下面临的挑战。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培训行业目前面临哪些挑战?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通用管理知识、通用技能日趋免费;
第二,企业要的不是培训,而是想通过培训解决问题;
第三,管理者越来越专业,对培训师及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围绕这些挑战,教练技术将通过“三种模式”的创新,为培训行业带来转型机会。
“培训+教练辅导”模式,让培训直接带来成果
曾经,大量的培训都只是停留在为员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很少有人关注到培训之后的实践。而教练技术的介入使得中国培训行业更加关注学以致用,并取得了丰硕的培训实践成果。如今,很多企业的培训项目都属于“培训+教练”的模式。
在一个公共人事管理杂志的报告中,一位企业一线管理人员表示,通过某项管理培训计划的完成,企业生产力增长了22.4%;然而,另一家企业完成了同样一项管理培训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接受了教练辅导,他们的生产力增加了88%,明显高于第一家企业。
以上成果并非个例。如今,企业教练在中国至少拥有数百个成功案例,主要表现在“内部管理教练培育”、“高管教练服务”、“领导力提升教练”、“组织教练文化”等项目,教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在数倍至数十倍之间。
“培训课程+教练化设计”模式,倍增培训满意度
同样的培训课程,经过教练化设计后,学员将成为培训主体,工作中的问题将成为培训内容。导师通过教练思维让学员自己把问题转化为目标成果,让学员成为研讨、分享、教练的主体,现场解决问题、明确目标成果、制定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过程中,培训的满意度将得到大幅提升。从我经历及了解的行业实践来看,企业培训现场的满意度不会低于99%,课后在工作中的成果汇报中,满意度也往往是超出预期的。
目前,培训课程教练化设计还在起步中,企业培训要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教练思维,教练版权课程的内化与定制化的教练课程也许是企业更大的需求。
“培训+内部教练”模式,组织绩效最大化
如同体育教练的目标是帮助运动员获得赛事金牌一样,管理教练的目标就是协助管理者取得“商业金牌”。具体地说,他们致力于协助企业增加利润(Profitability)、改善效益(Effectiveness)、提升业绩(Turnover),简称“PET”。进一步来看,在企业内建立教练型组织与教练文化,更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与绩效最大化。
无数培训行业从业实践证明,现如今,知名企业及上市公司更加愿意培育内部管理教练,更愿意让企业内部管理者自己解决问题。对培训行业的咨询师、顾问及咨询机构来说,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企业培育内部教练,是满足这一诉求的“不二法门”。
尽管在当下,教练技术还无法完全取代培训,但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企业教练确实正在逐渐完成对传统培训、传统咨询的颠覆与替代。从教练技术在中国萌芽至今,经过29年发展,全球50%以上的培训师、咨询师及顾问等,如今都已转型成为各领域教练,由此可见一斑。在此,我想大胆预言:教练技术全面替代传统培训,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


作者介绍:沈军Colin

     ·30年商业教练经历
     ·达德路斯国际教练中心创始人
     ·达德路斯“教练赋能“系列版权课研发人
     ·管理教练技术、商业教练技术、教练学及应用技术知识产权拥有者
     ·《教练学系列丛书》作者
     ·曾任北京大学企业教练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聘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
     ·北大、清华、南大、中大等EMBA管理教练课程主讲教授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湘ICP备2021020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