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发表在《培训》杂志2009年2/3月刊
组织建设、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制度建设,企业内部教练制度的制定就是推动企业教练型组织的建设及教练文化的形成,内部教练制度的制定同时也意味着前阶段教练成果的固化,然后用制度来推进教练技术及教练成果的普及,逐步形成教练型组织。
一、什么是企业内部教练制度
顾名思义,为确保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成为教练,建立教练型组织,并运用教练技术为企业增加利润、改善效益、提升业绩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教练制度包含两方面:
1、教练制 2、导师制
二、关于教练制
教练制是企业内部基本教练制度,这是企业每一位管理者必须遵守的,也是企业建立教练型组织及推行教练文化的根基。
一般企业实行教练制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章:教练的基本原则
1、教练与当事人;
2、教练关系;
3、教练时机;
4、教练成果。
第二章:教练的范畴
1、教练的对象;
2、教练的内容;
3、教练的形式。
第三章:教练的工作程序
1、确认需要与机遇;
2、订立教练目标;
3、拟定教练计划;
4、执行教练行动;
5、行动后跟进;
6、案例总结与成果分享。
第四章:教练的组织架构
1、教练组织机构图;
2、教练组织形式;
3、教练组织管理。
第五章:教练的价值链模板
1、价值链模板结构图;
2、价值链模板操作细则;
3、价值链模板学习手册。
第六章:教练的考核与培育
1、教练考核的标准;
2、教练培育的标准;
3、教练进阶的标准。
三、关于导师制
导师制是企业内部高级教练制度,其建立在教练制的基础上,由企业高层来实行的教练制度,高层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员工进行教练辅导。
但导师制与教练制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先区分以下两个概念:
1、导师与教练的区别;
2、导师制与教练制的区别。
四、导师与教练的区别
导师 | 教练 | |
关注点 | 个人的成长 | 工作行为改善 |
角色 | 朋友、知己 | 目标的协助者 |
关系 | 可以选择 | 因工作而来的、无选择 |
影响力 | 感官价值 | 位置 |
回报 | 学习、成长 | 团队工作、行为改善 |
范畴 | 工作及生活 | 目标、绩效 |
五、导师制与教练制的区别
导师 | 教练 | |
管理者的层面 | 高层 | 中层/基层 |
辅导的对象 | 不同部门的员工 | 直属下属 |
技术 | 专业教练技术 | 管理教练技术 |
辅导的内容 | 员工的心理状态/情绪及职业生涯规划 | 下属的绩效/能力及行为表现 |
总而言之,企业在建立教练型组织和教练文化的过程中,制定教练制度是很关键的一步,但一定要注意管理人员导师与教练的区分,这是组织教练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手段,一定要知道导师提供建议、分享知识和经验,并在很低的压力下传授自我发现的方法。其并不仅仅是自我发现问题,而且也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能给员工,导师既是信息和知识的来源也是一个提问者。如果我是你的教练,你可能就是为我工作的,我关心的是你的行为及适应变化的能力。
导师介绍——沈军Colin教练
·达德路斯国际教练中心创始人
·达德路斯“教练赋能“系列版权课研发人
·管理教练技术、商业教练技术、教练学及应用技术知识产权拥有者
·《教练学系列丛书》作者
·曾任北京大学企业教练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聘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
·北大、清华、南大、中大等EMBA管理教练课程主讲教授